导航

不要离开我!

当您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门口哭喊叫嚷着不愿意与您分开时,您是怎么应对的?很多时候,我看到的现象是:孩子越是如此,父母越强加给孩子更多分离的时间。毫无疑问,这是最坏的处理方式。

什么是分离焦虑?

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因与父母分离、或受到分离的威胁而产生的焦虑反应。通常,应对分离焦虑情绪与应对其他焦虑一样,您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。

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,儿童需要很多情感上和身体上的关怀。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关注后,在情感处理上更加得心应手,并学着以父母的方式进行自我安慰。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时,孩子更加容易出现分离焦虑;父母一方心理压力过大、家庭关系有过创伤或对孩子的关怀没有连续性,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孩子的分离忧虑。

情感的持续性非常关键,反复无常的情感易导致孩子出现分离焦虑。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始终如一的爱让他们更有安全感。拒绝孩子的情感诉求容易导致“伪独立”的孩子出现,即孩子认为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来提供所需要的一切。

人际关系中的行为类型

Stan Tatkin博士在他的著作Wired for Love中提到,人们的情感关系类型通常为以下三种类型之一:

  1. 锚:顾名思义,这种类型的情感关系给人以安全感,这种情感类型中的人知道如何在感情上施与受。
  2. 岛屿:如上文提到的“伪独立”类型类似,这种类型的人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,也不会给予。这种类型的人常被称为“内心强大却不善言辞”,如詹姆斯邦德。
  3. 波浪:这种类型的人情感关系非常不稳定。感情中没来由的压力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分离的困难度。这种类型的人常常选择岛屿型的人做伴侣,因为他们认为岛屿型伴侣能够给自己踏实的感觉。
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可以用以上方法归类,而父母并不需要完美到锚的类型。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帮助,让孩子能够建立起安全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去探寻外面的世界。

教导孩子建立安全感

和父母在一起能够使孩子感到安慰,同时来自父母的安慰使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焦虑情绪。例如,在东方文化中,孩子常常和父母睡在一起;而西方父母则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睡觉,或是允许他们长大之后把精力都花在电脑或电视机前面。两者相比东方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更有帮助。

当您需要应对出现分离焦虑的儿童时,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和孩子相处,而不是顺势拒其于千里之外。尽管短期效果不是自己所希望的,您和孩子更多地相处切实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摆脱分离焦虑。出现分离焦虑的孩子,他们的情感适应力不强、情感发展不顺利,这种情况会导致很多在成人身上也会发生的症状出现,如:男/女朋友不断地打电话查岗、另一伴总是无缘无故地吃醋、在人多的场合“人来疯”而独处时情绪低落郁闷等等。分离焦虑处理得越及时对孩子的发展越有利。

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关注和沟通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。另一方面,孩子学会信任自己的父母,当他们需要关怀的时候能够正面表达出来。能够学会建立这种安全感的儿童(尤其是3岁至5岁的儿童)标志着他/她是一名情感健康的儿童。当然,人与人的性格不尽相同,有的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,但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诉求有所回应。

当您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,试试以下几种应对策略:

  • 简单的4步法:
    •     立即给孩子一个拥抱,并告诉孩子您不久后就会回来;
    •     保持中和的语气;
    •     让老师/看护者通过游戏或其他互动吸引孩子注意力后快速离开;
    •     在重聚后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。
  • 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锻炼,让孩子和老师/看护者待在一起,短暂地离开一段时间,距离不要太远。
  • 对婴儿来说,在孩子睡着后或吃饱后进行短暂的分离。
  • 培养一个说再见的仪式,如一个特别的挥手方式或吻别。
  • 告诉孩子不会有事,让他/她安心。
  • 未经声张地离开。告诉孩子你要离开,安慰好他/她后迅速离开,不要一步三回头。

我是个不称职的家长吗?

答案是否定的。一位尽全力照顾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长怎么会是不称职的呢?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分离焦虑情绪不是任何人的错。家长及时发现,然后从各个方面理性地增加对孩子的关爱和友爱才是最重要的。用言语或肢体语言安慰孩子,并认真审视导致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并努力修补。

如果您孩子的焦虑情绪已经干扰到了正常生活行为(如学业或人际交往)并持续数月时间,或分离焦虑的情况严重到一个念头就能导致孩子反应过激,这也许标志着您需要寻求专业帮助。

和睦家医疗